不消費的一年,購物狂的重生之旅
過的簡單,即是富足
作者在不消費的一年,購物狂的重生之旅中,詳盡的介紹在維持一年中的限制消費行為,他是如何克服酗酒、購物的慾望,以及在過程中遭遇了哪些困難和心境上的改變。
克制一年不消費,人生會發生什麼事?
我想大部分人的心裡應該會出現:「好困難哦!」「但一定可以省很多錢吧?」
沒錯,我也是這樣想的!
藉由這項實驗過後,他徹底明白了真正在乎的事物是哪些,也發覺那些事物則是用錢買不到的,除此之外,他也希望每位讀者如果有機會可以一起執行消費限制後,都能夠擁有相同的理解與體悟。
而本書中我記得最清楚的一句話則是
「這是買給誰的呢? 是現在的自己,還是你想成為的那個人?」
既然追求再多也無法滿足,不如反過來,別再擁有更多。
應該先存錢,剩下的才可以花掉。
以前提到儲蓄的公式=> 收入 – 支出 = 儲蓄
現在提倡的儲蓄公式=> 收入 – 儲蓄 = 支出
這一點改變,可以確保你的儲蓄行為是不會被在外因素所影響的。
既然追求再多都無法滿足慾望,不如反過來,別再擁有更多
人的慾望是無限的,唯有當自己理解到滿足,才會真正的平靜。就像是柏格之前的著作:【Enough】所提到的,改變慾望,追求知足。
負債和髒亂有個共同點,一旦開始堆積,就會堆成山一樣高,擋住去路
看到這句話,筆者噗哧一笑。對於負債,我是處理得滿不錯的,但是對於髒亂,我覺得好像真的是這麼一回事耶,當你開始一個小地方髒亂後,漸漸的就像疾病蔓延,到處都會是了!
放棄人生中一件壞事,就可能招來一件好事
上帝關了一扇窗,就會替你開啟另一扇門。作者描述當他戒除了藥癮、酒癮跟購物狂的習慣後,在友情上面臨許多挑戰跟質疑,然而,另一方面,他就因為戒除這些習慣後,找到不一樣的目標。
明知應該多存點錢,為何我們還老愛別人花錢?
作者提到朋友有分兩種:一種會阻止你和酒吧的陌生人回家,另一種非但不阻止你,還會事後吹捧你久後亂性的行為。第一種朋友會按表操課上健身房,另一種卻會旁觀你吃掉兩個漢堡、薯條和一杯奶昔。
人總會挑對象來分享內心的掙扎,這時往往挑的是會替我們找理由的人。
脆弱的力量作者,布朗曾說:「要傾聽羞愧感。」
罪惡感是覺得自己「做錯事了」,羞愧則是「我壞透了」
如果不想重蹈覆轍,陷入自憐自艾的惡性循環
必須消除羞愧感的養分: 秘密
因為不敢說出口,反而使羞愧感不斷增生,累積更加龐大。
我們不能阻擋的是那些外在影響,引誘我們動念購物。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態度;改變,就從自身開始。
如果你訂閱/追蹤了許多商家的訊息,可以試著取消訂閱。但是儘管你這麼做,你的心態如果沒有改變,依然是沒有用。
那些理想中的自己要用的東西,都是從前買下來的,因為我以為,有了這些,就能改善我的生活,或讓自己變得更好。
你可以看看之前買的東西,是不是可以分類成自己用的到跟理想中的自己用的到呢?大部分買的東西,都是想著有一天會用到,然後自己會變得更完美。例如你會買了幾本書,幾件衣服,幾份工具。對於作者來說,他最後終於發現,那【一天】永遠不會來。
或許,這會讓你在未來購物的時候,有不同的想法。
「這是買給誰的呢?是現在的自己,還是你想成為的那個人?」
對於那些屬於 買給想成為的那個人的 物品
凱特丟掉那些用不掉的東西,因為他承認自己不會是那個更好的自己,然後接受自己真正的樣子。
另一方面,在整理不需要的物品,作者會利用兩個問題判斷是否該留下:
最近有用到這個物品嗎? 最近會使用嗎?
以前,酒如同一種橡皮擦,可以輕易擦去痛苦的感覺,就像以前覺得購物可以買來更充裕美好的人生。
借酒消愁還更愁,花錢購物,也不會帶來更好的人生。
獨居是擁有自由,可以有自己的空間,盡情做想做的事,不必擔心影響別人。孤獨感則代表沒有人可以和你分享生活中的大小事。
你感到孤獨嗎? 人際關係會是人生中所有問題的來源。
從前,我從沒想過要等有需要時再買東西,總相信有備無患,如今我逐漸明白,只有在真正缺乏時,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需要。
你可能有些經驗是喜歡上一件外套,於是買下不同顏色。以免未來買不到這麼好的衣服。我們總是認為這些機會難得,未來應該會需要。然而,如同作者所說的,只有當你真正需要的時候,你才會理解。
原來只需要最簡單的東西,就能好好生活
作者提到以前的他常常陷入「想要」的慾望循環當中,總是想要更多,想買更多,結果就需要更多的錢。也就是說他之前買的東西大部分都是為了滿足想成為【更好的人】的慾望,他不相信自己原本的模樣,也不相信自己能夠對問題提出獨到的見解,所以尋求物質生活,想藉此改頭換面。
經過了這一年的消費限制,他理解到
一旦決定減少慾望,就不需要買一大堆東西,當然也就不必持續追求財富
不消費的結果是我拿回人生的主導權,找回真實的自己。
藉由挑戰、翻轉人生,作者不僅一年之內拉回價值一萬七千美元的消費慾望,也拉回了逐漸迷失的自我。
任何微小的改變都會帶來豐富的收穫,更會激勵自己在做出其他改變,調整心態,做出其他選擇,用不同的方式過生活。
問題是,你是否有改變的勇氣呢?
你所做的一切都為了放慢了步調,讓你有機會問問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,告別衝動行事的自己。
這就是所謂的「理性」消費者
不論沉迷任何事物,起因都是以為自己身上或生活中缺乏那樣東西,但狂歡似的吃喝或忘情血拼後都不能解決問題。
因為這種放縱的方式完全行不通,真正該做的是回歸簡約,擺脫多於的事物,找出真正可行的方式。
多不如少。答案很簡單:過的簡單,即是富足。
不消費入門指南
- 和家中的多餘物品說再見
- 製作物品清冊
- 列出三種清單:必需品,非必需品,可購買項目
- 舉凡商店或優惠電子報,一律取消訂閱
- 設定消費限制的存款帳戶
- 公告週知,四處宣傳
- 擺脫揮霍習慣,取代為不花錢的方式
- 留心揮霍誘因,改變應對方式
- 不再依賴,善用資源
- 珍惜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