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讀書心得 知識的假象 為什麼我們從未獨立思考?

知識的假象 為什麼我們從未獨立思考?

by chenyp

知識的假象 本書環繞三個主軸,無知、理解的假象與知識共同體。此書討論所帶來的課題並不容易,而且絕非可以從此減少無知、快樂地生活、消除所有的假象。相反地,無知難以避免、快樂因人而異,而假象也會一直存在。

人無知並不可怕,更可怕的是,我們搞不太清楚自己不懂那些事。

我們必須認清自己的無知,接納自己的不足、尊重別人的知識。


日常生活隨處可用的東西:馬桶,你知道它的原理是什麼嗎?

大眾可能說出水箱裡面有哪些東西,可是會知道運作的原理嗎?我們平常生活中如此天天用到的東西,卻如此地不熟悉。

虹吸原理(點圖)

研究無知的方法

請試著回答以下的問題
1. 若從一到七分自評,你對拉鍊原理的理解有幾分?
2. 拉鍊的原理為何? 盡可能描述所有步驟。
若你不是在拉鍊場工作,針對第二題是說不出個所以然,代表你並非真的了解拉鍊原理。因此,下一個問題是
3. 現在,請再次以一到七分自評,你對拉鍊原理的理解有幾分

這次,你就會比較謙虛了,自評分數隨之調降。
代表在設法說明拉鍊原理之後,多數人才是意識到自己的無知。

對筆者來說,我一開始選的分數就是1分,因為我真的不知道原理XD


人腦跟天氣都是科學家想解出的問題

天氣很複雜,人腦更是。
現在的氣象預報已經比前準確太多,可是這只限於短期的預報。
有太多的因素都會造成天氣的變化
光是一個颱風行進路線,各國的預測在短天數上會是相當
可是長天數之後,就會大相逕庭

而大腦,我們對於他的運作,依然不夠透徹。


超憶症(hyperthymesia),超強自我記憶症

什麼事都記得其實有礙大腦從事最擅長的事情: 抽象思考

若什麼都記得,就難以專注於抽象原則
因為,太清晰了。


所謂聰明,就是能從大量進入感官的資訊中,提取抽象的潛在資訊
(臉部辨識)

作者舉例說,世界上的人數有好幾億人口,每個人都長得不同
有的人卻可以輕易分辨不同人,依靠臉部的細微差異,在短時間內辨認,這不就是靠著大量感官資訊,來辨析嗎?


腦袋越加複雜,就越懂著因應環境中較深層、抽象的徵兆,也因此更能適應陌生的情況。
這正是了解知識假象的關鍵:記憶細節通常無關乎有效行動,我們只要掌握大局即可。

這也正是心智演化的目的: 加強我們有效的行動力
我們透過思考,就是想讓我們的行動更加的有效。

這邊提到,我們通常選擇掌握大概的細節,造就我們以為自身理解的假象


所謂因果推理,就是我們試圖運用自身對因果律的認識,理解周遭事物的改變。因果推理有助我們思考不同機制如何控制因果,藉此猜測事務未來的走向。

這邊有個關鍵在於,我們是利用自身的經驗去做推導。


故事是人類用來傳遞因果資訊與教訓的方式,同時也可以分享經驗、建構社群共同的記憶、展現特定態度。

跟別人分享故事,就是在述說一段因果,藉由故事連結彼此。


推理體系分為”聯想思考” 和 “規則思考”,本書稱為”直覺”和””慎思”

直覺源自於個人內心,是個人思緒的產物
慎思是跟自己對話,慎思讓你與他人產生連結
一群人無法共同憑直覺感受同一件事情,但可以共同仔細討論一件事。

直覺不能拿來溝通,確實如此,我們大部分都是靠著討論,也就是去思考。


一般人自以為對因果關係很了解,實則不然。 這個假象是直覺的產物。
例如下列問題:
一支球棒跟一顆棒球是11元。球棒比球貴10元,球棒多少元呢?
如果你回答10元或是馬上聯想到10元,這就是直覺的反應。

這是很有名的CRT測試,我的反射答案確實是10元,不過我並不會直接說出這個答案,會再演算一次,發現,原來不是這樣子。


從基礎的日常生活到高階的創造思考,我們都把世界當成自己的記憶倉庫

例如書桌上成堆的文件,提醒我們未完成的工作。並不是真的記憶有很多事情尚未去做,而是藉由現實生活的情況加以推導。


思考並非脫離身體、只在腦內運作的過程,心智活動也不只於腦內進行

像是我們回憶起某個場景,實際演出的效果優於其他記憶技巧。
也就是所謂的[具身化]概念

計算數學,如果有紙筆的幫忙就比較輕鬆。


情緒反應不只影響思考,甚至可以代替思考

我們在甜點店有的幸福感,身體會要我們注意眼前令人垂涎的蛋糕
桌上如果有一灘咖啡色液體,就會感到厭惡跟恐懼

除此之外,我們寧願去思考要選擇哪塊蛋糕,也不會去多想咖啡色液體。


我們得仰賴大腦、身體和外在環境的共同合作
才有辦法記憶、推理和決策

知識其實散布於這整個體系,並非僅存於大腦裡。


思考是演化來輔助複雜的行為,而心智處理資訊的目的,是要讓人能採取行動、依照自我喜好改變環境。

心智的演進,不是單憑個人在桌前設法解決問題,而是有賴群體內所有成員的互相合作


在知識共同體中,隨時取得知識比自己擁有知識更為重要

我不必擁有全部的知識,我可以利用查詢,或是詢問他人的方法得到

這也呼應到人的特性,是如何形成一個知識共同體
個人必須具備共同意向性,能跟他人專注於同一件事和目標
還要能建立共識

另一個要素跟我們儲存資訊的方式有關。
共享的知識散布於群體之中,任何人都無法擁有一切。


知識的假象肇因於我們活在知識共同體中,因而未能區分自己就是具備哪些知識,天真以為事物的原理都在自己的腦袋裡,殊不知許多都是向環境與他人取得。

人類的理解往往不是真的理解,而是曉得所需知識唾手可得


知識的詛咒:
我們傾向於認為自己腦袋裡的東西,也會在別人的腦袋裡。

知識的假象:
我們容易覺得別人腦袋裡的東西,我們的腦袋也會有。

筆者有時候真的就會發生”知識的詛咒”,認為一些很簡單的問題,怎麼他人會不知道,就是這樣子的狀況。殊不知背後的原因就是知識共同體。我懂得他人未必懂得,相同地,他人懂得我未必懂。不該抱持錯誤的想法。

我們容易搞混自己與別人的知識,因此多半對自己的無知渾然不覺,誤以為自己懂的東西很多。


花幾分鐘到財經網站查詢資訊,也不足以了解投資的各種細節。不過,當全世界的知識都唾手可得,我們就會有腦袋裝了一堆知識的錯覺。

我們又陷入了知識的假象,根本沒有那麼聰明。


科技(暫時)缺乏共同意向性
我們與科技之間沒有共識,意指機器和使用者只有最簡單的溝通,但對於使用者的認知和行為則缺乏默契。

機器只能透過指令來執行對應的行為。
像是導航機帶你走的路徑,你可能中途想要休息,或是想要繞點路,他就沒有辦法那麼準確的完成。

另外,飛機的自動化安全系統往往帶來依賴,而依賴卻造成更大的危險。
我們懂的彈性處理突發狀況,但是機器不會。


群眾外包(crowdsourcing)程式蒐羅大批群眾的知識與技能,造就了更為廣大與多元的知識共同體。

像是YELP、Reddit、Waze都是這方面運用,維基百科更是成功!


我們對科學的態度不是基於理性又超然地評估客觀證據,因為我們的信念並非獨立的片斷資訊,可以任我們擷取或揚棄,而是跟其他信念、共同文化價值觀和身分認同緊緊相連。

如果我們棄守了其中一項信念,通常意味著棄守許許多多的信念、違抗我們所屬的共同體。也就是說,這無異在質疑自我的認同。

文化對於認知的影響力,完全超越了教育層面的努力。

這種[背叛]的感覺,會讓我們不敢做出更加正確的判斷。


一般來說,我們毫不清楚自己的無知,常憑一丁點知識就自以為很行,說起話來頭頭是道。而聽眾往往也是外行人,所以相較之下,我們就成了專家,再度提升自身的專業假象。

這正是知識共同體潛藏的危機。
同溫層的取暖,意見建立在假象之上,而群體本身卻缺乏專業上的支持。


英明的領袖會運用知識共同體的資源,起用學有專精的人事當做幕僚。
更重要的事,英明的領袖懂得傾聽這些專家的意見。

這也可以說明內閣成員對於一個領袖來講是多麼的重要了。


g因素是統計學的概念,不只是你在一項智力測驗中的表現,而是在大量測驗中跟別人相比的整體表現
c因素也就是所謂的群體智力,C因素高的群體在某項任務表現得好,別的任務表現得好的機率也較高

所謂的智力,一般大眾幾乎都以IQ來解釋;人類是個群體社會,不會有一個人單靠單槍匹馬就可以完成什麼大事情,應該是要看他所屬群體交出的成果。也就是說,如果一個人在群體對於團隊績效有顯著的效果,那我們稱呼為聰明比較恰當。

另一方面,我們寧願要合作無間的平凡工人,也不要找一群自以為是技藝高超的工人。


會出現理解的假象,是因為我們常把熟悉或認得當成理解。

對於許多事情我以為我理解,殊不知我根本就不理解,我只是看過或是熟悉而已,並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厲害,就好比讀了很多書,如果沒有深刻的吸收理解,那也只是熟悉罷了。理解需要刻意花費心力解讀文字,需要思考作者的意圖,但並不是每個人都知道得這麼做。


會有何有知識的假象?是因為把專家所知當成己知。

對於我所分享的財經資訊,我真的有理解透徹了嗎?


在知識共同體中,個人就像一小塊拼圖,想了解自己的位置,不只需要曉得那些是自己所知,更要曉得那些是自己所不知但他人所知。

也就是說,了解自己無知是很重要的,還得知道哪些是無知!


金融工具的變化多半非屬線性,導致大眾錯誤的理財決策

一般人很容易因為A所以認為B,但是金融不是這麼一回事。


差不多、細節控的差異在於認知反思

細節控會仔細思考自己的理解,大部分的人屬於差不多先生,不想了解太多細節。不過細節控通常也僅限個人專業領域,遇到不在意的事物,就會成為差不多先生。我們不可能對所有事情都無所不知,探索細節是會耗費大量時間且可能白忙一場。所以在消費的時候,我們多半會買看起來不錯的產品。


面對大眾的膚淺決策,必須透過教育減少無知,提供大眾正確知識

好比理財的決策,這是人生中的重大決定,像是買房子、存退休金、創業基金等等,很多人並不懂理財,甚至做出許多錯誤的決策。這也是筆者分享理財的經驗原因,希望讀者可以少走冤枉路,正視理財這條路。


誤導大眾的言論與膚淺的說明同樣依賴知識共同體,這些說法之所以奏效,是因為我們習慣藉由別人幫忙思考。

這邊很重要,讀者看到這句話之後,應該要反思筆者所分享的內容,是不是有誤,抱持懷疑的態度去思考。


金錢的價值來自於願意與之交易的群體

即使是個人本位的金錢,也擺脫不了知識共同體的存在。如果有天大家都忽然失意,忘記鈔票真正的意義,那大概就只能來生火。金錢之所有有價值,是因為群體相信他有價值,也就是取決一種社會契約。最近很紅的加密貨幣,個人認為目前群體不相信他有價值,這個社會契約打不起來,因此在現實生活中的發展還不順遂,但筆者相信,未來勢必會有一場加密貨幣的革命誕生,只是時間未到。


該如何幫忙提升大眾決策的品質?
1. 難度要降低
2. 原則要簡單
3. 教育要及時
4. 認知要檢視

筆者會根據這四點,修改分享的內容,盡可能讓普羅大眾都可以簡單吸收,理解投資理財的重要性跟急迫性。也期望讀者可以在這領域學習到一些東西,必且試著推翻或是反駁筆者的內容,畢竟,人真的是非常無知。

筆者也希望透過大眾的知識共同體,在投資方面可以一同成長學習。

儘管筆者靠著知識的假象推廣這樣子的內容,這何嘗不也是人生的冒險呢?

 

如果喜歡我的文章, 請贊助本站
還有支持一年投資5分鐘獲得更多資訊
也別忘了追蹤FB專頁IG還有TG頻道哦!

訂閱電子報免費獲得最新財經文章

定期定額還是單筆投入?: 選錯少賺2%的報酬
如何十年內財富自由: 把握兩項關鍵因素
買房還是租房好?: 一秒評估告訴你答案
每個月1000元累積大財富: 定期定額006208
每年五分鐘投資的方法: ETF新手懶人包

追蹤FB: 小資YP投資理財筆記
⭐️Instagram ⭐️Telegram

相關文章

留下意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