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讀書心得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,那樣工作?

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,那樣工作?

by chenyp

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,那樣工作?

The power of habit

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,那樣工作?為什麼人會養成某種習慣, 而習慣又是如何作用,是本書的主軸。因此,市面上其實有很多的企業跟商家,會利用這個【習慣】,促使你的消費,甚至可以透析一個人。然而,想要改變習慣不見得速效,也不見的輕鬆容易。不過改變習慣絕對可行,因為你已知道習慣到底是藉由哪些關鍵產生的。

在書中的後半段,藉由描述兩件故事來闡述習慣是如何與生活息息相關。其中一個故事是一位患有夢遊的先生在睡夢中殺死了他的太太;另一件則是一個太太因為賭博上癮,簽署本票跳票而被控告。儘管兩者都是在同樣的辯詞中宣稱自己是無法控制的,尤其後者認為是賭場誘惑他的賭博習慣,最後控制了自身才簽下了無力償還的本票。在法院的最後裁決下,前者殺了一個人,無罪釋放;後者僅僅只是傷了自己、自己的家人以及借了他的錢公司,卻罪名成立。

習慣每天都包圍著我們,那些沒有經過思考與不可避免選擇,而只要我們看著他們,就會再度清楚浮現。

最能夠拿來類比習慣作用的方式就是【水】了。

水會衝出一條水道,水道會越來越寬、越來越深;水如果停止流動後重新冒出來、再次流動的時候會依循原本的路徑。
現在你知道如何重新引導那個路徑,你現在擁有遊泳的能力。

習慣之所以產生

人腦不想太操勞,老是在找辦法減少工作負荷。人腦會盡可能將所有例行行為變成習慣,這種【好逸惡勞】的本能是人類進化的一大優勢。


習慣的迴路

提示(Trigger的開關)、慣性行為以及獎酬(讓腦了解值不值得記憶)所構成的三段式習慣迴路,會隨時間過去而越來越自動;提示與獎酬也變的牢不可分,值到產生強烈的期待與渴望。


習慣並非命定

習慣成形後,人腦便停止全心全意參與決策過程,要麻開始打混摸魚,要嘛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任務。所以除非一個人刻意【對抗】某個習慣,否則該行為模式會自然而然啟動上路。


人腦對於習慣並無好壞之分

若你有個惡習,這惡習便會潛伏在腦袋,隨時等著被提示訊號與獎酬喚醒。也可以說明人們為何不易養成運動的習慣或改變飲食的習慣。


如何讓新習慣生根茁壯?

創造【渴望】,渴望是提示和獎酬得以發揮作用的幕後功臣,他提供動力給習慣迴路。渴望趨動習慣,只要理解點燃渴望的機制,建立或培養新習慣並不困難。

  • 找出簡單又醒目的提示訊號
  • 清楚界定獎勵內容
  • 激發渴望,讓大腦對於獎酬有所期待(渴望腦內咖分泌或建立成就感)

以想要增加運動次數為例: 先選好提示訊號,例如請床後立刻去健身房;訂出獎勵,例如運動完可以喝一杯冰沙。接著,想像喝下飲料的感覺、腦內帶來的身心舒暢感,讓自己對獎勵有所期待。有了渴望,每天去健身房就再也不是難事。


扭轉習慣的黃金定律

沿用相同的提示訊號、相同的獎酬,但是加入新的慣性行為。也就是說,想要改變習慣,必須找到替代舊習的行為模式或習慣。

但是這還不夠,想要新習慣長長久久,人必須相信有改變的可能。但這改變往往得靠團體與社群的協助,靠大家幫忙,才有相信的力量。


一個人要能成功,意志力是最重要的核心習慣。

增強意志力最好的辦法就是習慣成自然。有的時候很能自制的人看起來不需要花什麼力氣就能自制,那是因為他們已經讓自制變成一種自發行為。他們不需要用頭腦想,意志力自然就會發生。


如果意志力是種技能,為什麼意志力不會每天保持穩定?

意志力不只是一種技能,還是一種肌肉,用得越多會越累。意志力通常會在某些轉折點失效,因此需要事先選擇某個特定行為,在轉折點來臨的時候就進行那套慣性行為。


危機就是轉機

組織動盪不安的時候,正是組織的習慣弱化、可以分配權責與訂下更為公平的勢力平衡的時機。好的領導者會抓住危機帶來的轉機,重新塑造機構習慣。事實上,危機是非常珍貴的契機,有智慧的領導者通常會故意延長危機感。


為何走進賣場,印入眼簾的很可能是吸引人的蔬菜水果?

將這些農產品放在門口其實不太有邏輯,因為這類東西如果放在手推車底部其實很可能碰傷。但是行銷人員與心理學家很早就發現,如果我們在「展開」購物之旅的時候,先放進一些健康的食物,等一下經過多力多滋、冷凍比薩的貨架時候,買下這些食物的機率就會大增。先買進蔬果會讓我們的潛意識覺得自己很崇高,等等就容易允許自己買下冰淇淋之類的。


如果能夠掌握購物者的習慣,零售者想叫他們買什麼,幾乎就會買什麼

研究人員發現,即使購物者已經事先列出清單,超過五成的購買決定,卻是由消費者看到架上產品的那一瞬間決定,因為雖然購物者想做出最正確的選擇,但他們的習慣卻強過他們寫下的購買計畫。


為什麼有些人會突然改變他們的購物慣性行為?

人們在經歷人生重大事件時,比較可能改變購買習慣。


為什麼電台在播某些歌的時候,聽眾似乎永遠不會轉台?

偏好聽起來「熟悉」的東西其實是神經的產物。我們腦部之所以渴求熟悉的音樂,是因為熟悉度可以讓我們專心熟聽,不會被所有出現的聲音拉走。

科學家也發現,行為習慣可以讓我們免於疲於奔命,讓我們不用每天都做出無數決定;聆聽的習慣也是一樣。


如果你能用舊習慣包裝新東西,大眾會更容易接受


社會運動是靠什麼連結著?

  • 社會運動會出現,是因為友誼的社會習慣以及親近友人間的強連結
  • 社會運動會擴大,是因為社群習慣以及把鄰居、親族綁一起的弱連結
  • 社會運動能持久,是因為運動領袖給參與者新的習慣,讓他們擁有新的身分認同,以及認為自己是一份子的參與感。

如果要找工作,泛泛之交的朋友會比較有幫助

所謂朋友的朋友,就是那些不是陌生人也不是密友的人,這種弱連結的點頭之交時常比強連結的朋友更為重要,因為弱連結可以讓我們進入我們不屬於的社交網路。


想要重塑一個習慣,你必須要下定決心改變

必須有意識地不怕麻煩,找出驅使慣性行為的提示與獎勵,並找出替代方案。你必須知道你有掌控的能力,而且自覺到使用那個能力。一旦你知道有個壞習慣存在,你就有責任改變他。

當你了解習慣可以改變,你就擁有重新塑造習慣的自由,而且也有義務。一辦你了解習慣可以重塑,就更能掌握習慣的力量,唯一剩下的選項就是開始努力。


改造習慣方法

  • 認出慣性行為
  • 做實驗找出獎勵
  • 篩選提示
  • 訂定計畫

相信的意願是成就改變信念最重要的要素,而創造那個信念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習慣。

習慣能讓我們能「第一次做一件困難的事,但很快那件事就會越來越簡單,最後有了充分的練習後,就可以半機械式地做下去,或是幾乎不需要任何的意識。」一旦我們選擇我們要成為的人,人們就會「朝他們練習的方事前進,就像一張紙或一件外套,一旦被摺過,之後就容易折成同樣的摺。」


謝謝您耐心的閱讀,歡迎一起加入閱讀的行列!

追蹤FB: 小資YP投資理財筆記
⭐️Instagram ⭐️Telegram

相關文章

留下意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