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讀書心得 被討厭的勇氣-二部曲完結篇

被討厭的勇氣-二部曲完結篇

by chenyp

被討厭的勇氣-二部曲完結篇

人生幸福的行動指南

在前一本,阿德勒心理學講義,提到該怎麼做,人才能獲得自由?

阿德勒心理學講義

然而,在這續集中,我們所討論的是

該怎麼做,人才可以更幸福?

本書延續之前的風格,採用年輕人與哲學家的對話,讓讀者可以更身歷其境的理解,究竟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,如何解開人生的難題。一開始帶起了教育、工作以及交友。最後一段點出了最重要的關鍵,要知道如何去愛、勇敢的愛。

所謂的愛,是「兩個人共同完成的課題」,那不是「我」的幸福,也不是「你」的幸福,而是必須追求「我們」的幸福。也是由此開始,我們可以擺脫「自我」,從自我中心獲得解放,達到真正的自立。也因愛人,才能得到幸福。

尊敬和愛是這世界上兩種不能強求的東西,你必須要尊敬他人,才能獲得信任;你必須要去愛人,才能獲得幸福。但是,並不是每次這麼做都會有相同的收穫,因此,阿德勒再次強調,要懂得課題分離。

然而,正因為我們看不到未來,我們才能成為命運的主人。

期盼在未來的日子,各位可以帶著被討厭的勇氣,找到屬於你們的幸福。


阿德勒心理學是「科學」嗎?

如果是嚴格定義下的科學,也就是那種可能得到反證的科學,那應該就不算。阿德勒心理學是與希臘哲學在同一線上的思想,是哲學


阿德勒的哲學,不就是宗教嗎?只要不是科學,到最後就會進入「信或是不信」的信仰層次,而且也會產生這樣的想法。阿德勒的哲學究竟和宗教有什麼不同?

沒錯。我們先把「神」的存在排除在外來探討這個問題,不論是宗教、哲學還是科學,出發點都一樣:我們從哪裡來?身在何處?該如何活著?以這些提問為出發點的,是宗教,是哲學,也是科學
在探討哲學和宗教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,我們先了解兩者的共通點:皆是論及對人類而言的「真」「善」「美」。
而哲學和宗教最大的差異在於: 有沒有故事
宗教是以故事來說明這個世界,神明就是描述世界這部曠世巨作的主人翁。
哲學則不用故事,他是以一種沒有主角、抽象的概念在說明這個世界。

哲學與其說是一門學問,不如說是生活的態度。

宗教會是在神(全知全能)的名義下談論一切,在本質上這是與哲學不相容的看法。哲學在探究真理上,就像是走在一根長長的竿子上,對常識產生懷疑,不斷地自問自得,就這麼一心一意的走在這根不知延伸到何處的竿子上。有時候,會有些人停下腳步,中途從竿子上跳下來的狀況,稱為「宗教」。而哲學,則是永遠往前走。


回顧課題分離,你並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活,別人也不是誤了滿足你的期望而活。

要分辨是誰的課題。只要想想

因為這個決定而帶來的結果,最後將由誰來承受?

所謂的尊敬,即是如實看待他人

當教育、指導和協助揭示了自立這個目標,它的入口就是尊敬。具體的狀況為,由站在「教導的一方」去尊敬「受教導的一方」。如果少了尊敬,就不會產生良好關係;沒有良好關係,言語上就無法溝通。

所謂的尊敬,就是對他人可以如實成長發展成他自己的模樣的一種用心關照。不試圖改變或操作控制眼前的他人,不附帶任何條件,如實認同對方現有的樣貌。因為所謂的尊敬,也就是鼓勵(賦予勇氣)的原點。

我們可以帶一個人到水邊,卻不能強迫他喝水。


社會意識,即是對他人在意的事寄予關注

用他人的眼睛去看、用他人的耳朵去聽、用他人的心去感受。也就是所謂的同理心,這是一種陪伴他人的手段與態度。


人並不是受過去的原因而推動,是循著現在的「目的」在過日子

像是那些說出因為過去家庭環境不好,所以性格變得灰暗之類的人,就是說著人生的謊言。事實上,是心理先有了「不想因為與他人的瓜葛而遭到傷害」這樣的目的,並且為了達成這個目的,才選擇不必與任何人有瓜葛的灰暗性格;然後再把過去的家庭環境拿出來,當成自己選擇這種性格的藉口。

決定你人生的,是活在當下的自己。


可惡的他、可憐的我

人們最常談論抱怨的話題,都離不開這兩個範疇。然而,真正該談論的重點卻不在這裡,不論你如何尋求旁人對「可惡的他」能與有你一致的觀點、如何陳述「可憐的我」;以及即使有人願意聽你訴說、能給你一時的安慰,但那些都無法真正解決問題。

真正該討論的應該是: 今後該怎麼辦?

阿德勒心理學沒有魔法,他是一種具建設性的、科學的、基於對人類尊敬理解人性的心理學。


脫序行為的五個階段

  • 尋求稱讚: 在共同體之中取得具有特權的地位。
  • 引起注意: 即使得不到稱讚也無所謂,總之引人注目就對了。
  • 權力鬥爭: 反抗。
  • 復仇: 對那些不認同這個無可替代的我、不愛我的人,進行愛的復仇。
  • 證明自己無能: 不要對我有任何期待,不要管我,放棄我吧。

尋求稱讚;接著如果不受人注目的話,就採取行動;再不行的話,就挑起權力鬥爭;然後變成惡意的復仇,最後是大肆宣傳自己的無能。

這一切都是源自於「歸屬感」,也就是要在共同體中確保獨特地位的目的。


為何不能責罵孩子?

因為責罵是摧毀互相尊敬的行為,沒有任何溝通手段比憤怒或責罵的成本更低廉、更不成熟且充滿暴力。


為什麼在教育現場要貫徹不可以稱讚的原則?

因為有嚴苛殘酷的賞罰。當這些以受稱讚為目的的人聚在一起,他們所處的共同體就會出現競爭。只要其他人受到稱讚,自己就會覺得不甘心;但自己受了稱讚,就會洋洋得意。於是,共同體將受到以褒獎讚揚為目標的競爭法則所支配。


教育的目標是自立

教育工作者該做的就是「提供朝向自立發展的協助」。


靠著別人稱讚才能感到幸福的人,直到生命最後一刻,都會努力追求獲得更多稱讚;認同是永無止境的。

這種人置身於「依賴」的處境,過著永遠追求,卻永遠得不到滿足的人生。


由他人決定我的價值,就是依賴。另一方面,我的價值由我決定,則稱為自立。決定你價值的,不會是其他任何人。

然而,大部分的人就是因為對自己沒有自信,才會需要他人的認同。事實上,那是因為缺乏「身為普通人的勇氣」。不需要將價值定位在「與他人的不同」,而是將價值放在「自我認同」上,安然接受平凡、屬於「其他大多數人」的自己吧。


彌賽亞情結

試圖藉由拯救他人,讓自己獲救;也就是自己藉由扮演救世主的角色,企圖對自己的價值有真切的感受。


所有煩惱,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

所有喜悅,也是人際關係的喜悅。


信用還是信任?

信用就是在附帶條件下相信對方;信任是相信他人的時候,不附加任何條件。同時信任也等同於相信那個「信任對方的自己」。對自己的判斷沒有自信的話,無論如何都會要求對方提供擔保。於是,你必須要先信任自己,才會信任他人。

工作是【信用】的關係,而交友關係則是【信任】的關係。


工作為何是人生任務?

人類為了生存,必須要分工;為了分工,需要彼此之間的信用,而且是沒有選擇餘地的。人類沒有辦法獨立生存,所以沒有不相信的選項,也不得不建立關係,而這正是人生的任務。


以自我為中心的人,並不是因為喜歡自己,所以眼中只有自己

而是由於無法如實接納自己,始終處於不安之中,才會完全只在意自己。


愛是「兩個人所共同完成的課題」

我們在一個人完成的課題與和伙伴一起完成的課題方面,已經從家庭或學校中接受了充分的教育,然而,關於愛,卻不曾受到任何教育。而這個課題,就是幸福。所謂的幸福,就是貢獻感

我們每個人只有在認為我對某人有用處的時候,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價值。


讓交友關係成立的是「你的幸福」,讓分工關係成立的是「我的幸福」

愛的關係,是藉由追求構築不可分的【我們的幸福】。這是主張比「我」或「你」位階還高的【我們】。為了得到幸福人生,「我」這個詞應該是要消失,取代的是,我們。
愛,就是從「我」解放出來。

孩童時代的我們,是藉由自己的「脆弱」在支配大人

有許多大人同樣以自己的脆弱、不幸、傷口、不得志的環境還有心靈創傷為「武器」,試圖控制他人。


所謂的自立,就是擺脫以自我為中心

我們藉著愛,從之中解放出來,完成了自立,真正地接納了世界。藉由愛他人,才得以成為大人。

阿德勒不承認有「命中注定的人」

所謂的命運,是要用自己的手去打造的。牽起身旁那個人的手,以現在的自己盡可能去跳跳看。命運,就從那裏開始。


大部分的人並不是想要變的更幸福而交往結婚

而是想要更輕鬆地變的安逸舒適。有些人迴避了愛人者應背負的責任,只貪圖戀愛的果實,不給花澆水,也不埋下種子。這是及時行樂、貪圖享受的愛。


我們為了離別而相遇

對於所有的邂逅與一切人際關係,一心一意不斷朝著「最美好的離別」而努力。認真地活在當下就是這個意思。


世界很單純,人生也一樣。可是,要維持單純卻很困難,因為平凡無奇的日子就是考驗

關於這點,同樣執行指數化投資的你我,肯定更能理解此感受!


謝謝您耐心的閱讀,歡迎一起加入閱讀的行列!

追蹤FB: 小資YP投資理財筆記
⭐️Instagram ⭐️Telegram

相關文章

留下意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