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讀書心得 為什麼總是買到賠錢股?

為什麼總是買到賠錢股?

by chenyp

為什麼總是買到賠錢股? 這是一本關於你(自己)的書

從行為投資學,解析人類天生不適合交易的樂觀、自信與過度預測等交易症候群

班傑明、葛拉漢:
投資人面臨的最主要問題-甚至是最大的敵人-可能就是自己

筆者也是這樣認為,投資上的問題,其實就是自己在人生所面臨的問題,藉由投資的過程了解認識自己,知道自己的弱點,進而改善調整投資計畫。


人的大腦有兩種系統
1. X系統:由情緒主導的決策程序,馬虎而講究快速的[滿足]系統
2. C系統:透過邏輯方式處理資訊,必須緩慢而按部就班的一步步執行

我們始終認為自己的思緒與行為都是由C系統主導,然而實際上X系統所處理的東西遠超過我們想像。

X系統演化歷史遠早於C系統

假定有個玻璃箱子,裡面放條大蛇,當你靠很近注視的時候,他忽然朝你攻擊,任何正常人通常都會立即退縮,就是最好的證明。


要投資,就要學會壓抑衝動


華倫。巴菲特:
投資很單純,但不簡單(Investing is simple but not easy)


移情缺口 (empathy gap):
我們沒有能力預測自己在情緒壓力之下的未來行為

例如飽食之後,我們很難設想飢餓的感覺。
同樣地,不要挑選飢餓的時候到超級市場購物,否則經常會超買。

每次肚子很餓的時候去餐廳點餐,總是會點超過可以負擔的食量


如何避免掉入情緒時空的陷阱?
準備(Prepare) 與預先承諾 (Pre-commit)
Prefect planning and preparation prevent piss poor performance

我們應該在冷靜而理智的環境中,也就是沒有特殊市場發生下預先做好投資研究,預先承諾自己將嚴格遵循自己的分析與準備採取的行動。


自立偏差 (self-serving bias): 絕對不要問理髮師自己是否需要理髮


如何對抗過分樂觀保護自己?
[懷疑態度是知識分子的貞操,太快或太容易放棄
不免會讓人覺得丟臉。]

必須相信這個嗎? 取代 我能夠相信這個嗎?


人們喜歡那些說話很有自信的人
而且願意支付較高價格聽取自信顧問的意見

很可怕,你就知道為什麼那些收費的投顧老師或是所謂的大師,都賺飽飽。但是他們真的有帶給你的期盼嗎?還是偷偷的吸了你的血呢?


查理孟格: 我所見過最不智的商業決策,就是推測未來,然後進行折現。這似乎意外著高等數學創造的虛假精確性可以帶來助益,實際不然。商學院確實如此教導學生,因為他們總必須做些事情。

筆者從不推測未來。


預測的結果如此不理想,為何要繼續提供預測呢? 因為,客戶想要。

人們對於不知道的未來,總是會害怕恐懼,希望有人可以指引他們一個方向


Howard Marks: 你不能預測,但可以預備

我們應該在什麼事情都還沒發生以前,就先擬定各種計畫,
而我認為最好的計畫就是做好資產配置去因應一切的狀況。


雜訊就是個安慰劑,人們很容易信服

可是要如何分辨什麼是雜訊呢?市場每天總是充斥著無數的雜音。


假定有四張卡片,一面寫著英文字母,另一面寫著阿拉伯數字。現在有四張卡片分別顯示:E、4、K、7,現在跟各位說一件事情,如果有任何一張卡片一面顯示E,另一面應該就是4。請問,要判斷是否為真,至少要翻開那些卡片呢?

人們最經常的選擇是E和4,正確答案是E和7。


想要檢定某個假設,只能設法尋找不符合的證據。
(換言之,假設檢定只能證明其為假,不能證明其為真)

對於我們所懷疑的事物,不應該是去找支持他的證據,而是需要找尋反向的事物看是否能推翻。如果一直在同溫層抱持相同的看法跟理解,那麼是無法敞開更大的心胸接納新事物的。

因為人們總是傾向於認同那些符合自己的觀點的資訊。


那些因素妨礙大眾看不見可預測的意外?
1. 過度樂觀
2. 控制錯覺: 相信自己可以影響不可控制事件的發展結果
3. 自利偏差: 基於自身利益考量而解釋資訊,做出相關反應的天性
4. 短視: 蓄意強調短期
5. 不注意視盲: 不期待看的到,就自然看不到


如果想從錯誤之中學習,必須要克服兩種心理偏差
1. 自我歸因偏差 (Self-attribution bias)
2. 後見之明偏差 (Hindsight bias)

自我歸因偏差: 人們通常會把好的結果歸因於自己,會結果歸因於他人

如投資的時候,常把績效不好歸咎於運氣不好。
要解決在投資上的這個問題,必須要寫投資日誌,寫下投資的理由。在日後遇到錯誤的情況,才有依據反省。唯有交互對照決策結果與決策理由,才知道什麼時候是因為運氣,什麼時候是真正的技巧。更重要的是,如此才可以避免重複犯錯。

後見之明偏差: 人們通常一旦知道最後結果,往往會認為自己早就知道如此

由前者所寫的投資日誌,也可以避免此偏差。這有助於保持當時真正的想法,而不是後來知道結局之後的修正版本。

交易日誌,應該是整個投資過程的很重要的部分。


績效不彰會增進採取行動的慾望

投資人在遭逢虧損,總是想要做些什麼事情試著改善現況。我覺得滿大部分的原因是在於損失規避,失去的感受是獲得的兩倍。如果什麼都不做,心裡就會很難受,但是往往什麼都不做才會有更好的結果。

絕對不要低估什麼都不做的價值


對抗群眾的痛苦

在投資的世界,常會看到羊群效應。大家投資什麼商品,就跟著投資;或是大眾的看法是什麼,你就跟著相信。原因在於,對抗這種群眾會引發恐懼感,人類是很怕恐懼的,甚至會帶來實際痛苦。從另個角度來說,順從群眾顯然是要避免遭受痛苦。

然而,在順從團體中,往往會導致群體極端化,由於不斷重複聽到某些訊息,因此立場越來越趨於極端的傾向。

而作者認為要成為反向行為者,可以從三方面著手
1. 與眾不同的勇氣
2. 批判思考能力
3. 堅持原則的毅力與勇氣


如果可以不要經常檢視投資組合,人們的投資意願就會提升

短期波動是肯定的,虧損也是肯定的,如果能把檢視投資組合頻率拉長,減少看到損失的狀況,那心情就會好上許多。畢竟損失的感受是得到的兩倍。


稟賦效應 (Endowment effect)
人們會賦予他們所擁有的東西相對偏高的價值

投資人總是認為他們所擁有的股票價值比市價還要高,也是往往在股價下跌之際,不願賣出的另一個原因,相信總有一天會回來。


投資人唯一能掌握的武器,程序

我們無法控制報酬,但是我們得控制我們的行為。而我們的行為會受到結果偏差的影響。人們經常根據最終結果做判斷,而不是根據當時已知的資訊,評估決策的素質。

這也造就了基金經理人可能會買進他們比較容易向客戶解釋的股票,而不是機會最佳的股票。

另外,專注於程序與其創造的長期效益,對於短期未有幫助。很可能就是讓你無法堅持程序的原因。


如同一開始所說的,投資的最大敵人,就是自己。儘管透過本書知道許多心理跟行為偏差理論。實際上能夠克服的人並不多,大部分都是知道而非做到。儘管如此,此書還是帶來許多寶貴的知識,我們必須經由投資的過程,了解自己,發現自己的弱點,修正我們的投資程序。因為,那是我們唯一可以控制的因素了。期盼在投資的道路上,可以藉由認識自己,替人生帶來更多美好。


 

如果喜歡我的文章, 請贊助本站
還有支持一年投資5分鐘獲得更多資訊
也別忘了追蹤FB專頁IG還有TG頻道哦!

訂閱電子報免費獲得最新財經文章

定期定額還是單筆投入?: 選錯少賺2%的報酬
如何十年內財富自由: 把握兩項關鍵因素
買房還是租房好?: 一秒評估告訴你答案
每個月1000元累積大財富: 定期定額006208
每年五分鐘投資的方法: ETF新手懶人包

追蹤FB: 小資YP投資理財筆記
⭐️Instagram ⭐️Telegram

相關文章

留下意見